![]() |
||
|
|
双手创“家业” 回报社会付金钟幼年时,父亲去世,因家中兄弟姐妹多,被送人抚养;少年时,养父被批斗致死,只好跟着养母吃糠度日;18岁时,因砍柴淋雨,高烧42度,左右眼先后失明。可就是这样一位命运多舛的盲人,却用自己的双手开创了一番“家业”,并带领着十几位“吃低保、领救济”的困难户走上了一条自力更生的幸福路。
1982年,19岁的付金钟在市民政局、盲聋哑协会(后改为残联)的指引下,开始学习盲文。2年后,他考取了南昌盲人按摩学校。在民政部门的帮助下,他系统地学习了按摩这门“手艺”。付金钟感激地说:“我在南昌学习了3年,民政部门承担了70%的学费,自己只负担了30%”毕业后,凭着手艺,他很快找到了自己的饭碗。
1990年,付金钟在龙船弄附近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盲人按摩诊所。虽然是小本“生意”,但也勉强维持了生计。“那几年的日子虽然有所改善,不过因为房东加租,两年之内我搬了6次家。”这种情况没有维持多久。1993年,付金钟南下深圳一试身手。
7年后,付金钟积累了一定的“本钱”。这时,他觉得该回家乡做点什么了。
余祖煌、胡水秀夫妻一瘸一盲,下岗后一直靠政府救济度日。2001年,付金钟的盲人按摩诊所再次开业,他吸纳了像余祖煌、胡水秀夫妻一样的8名“低保户”和特困户,手把手教给他们“手艺”,帮助他们不等不靠、自己养活自己。
头三年,付金钟的小店不太景气,想着他手下十几号人,他暗自咬牙坚持,妻子陈香媛在他身边默默地支持。
虽然按摩诊所一直入不敷出,但付金钟从来没有中断招收“学徒”,几年下来,他带出了40多个徒弟。其中,既有残障人士,也有健全人。
“我很清楚残疾人有什么样的心境,有什么样的遭遇。我现在做的,就是要告诉他们,我们能像正常人一样的工作、挣钱、生活。”
今年,付金钟的按摩诊所逐渐有了起色,他带出来的“地支”每月有600~1000元不等的收入。 |
版权所有:景德镇市残疾人联合会 技术支持:景德镇在线网 |